看安阳林州如何以精神伟力重塑山河
□王都君 高晓锋
太行山脉的褶皱间,一条蜿蜒1500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已奔涌六十载。
2025年4月5日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纪念日。削平1250座山头,凿通211个隧洞,架设152座渡槽,这条悬挂于绝壁的蓝色飘带,曾是10万林州儿女用血肉之躯凿刻出的生存密码。
而今,这条流淌着漳河水的渠道,已成为现代化林州的根脉——它不仅是灌溉农田的生命线,更是淬炼“出太行”建筑铁军的熔炉、孵化千亿级工业集群的引擎、串联全域旅游的黄金纽带。从“战太行”的悲壮、“出太行”的闯劲,到“富太行”的多元、“美太行”的诗意,红旗渠精神如同太行山石般坚韧,在新时代的锤凿下迸发出更璀璨的火花。
“战太行”
千年旱荒与林州人民的绝地反击
4月3日,林州纪念馆内,不少小学生穿着校服,排着队在参观。
展馆内,阳光斜穿过天然岩壁的肌理,在粗粝的太行青石墙上映射出流动的光斑。纪念馆的一角,数十顶修渠人戴的帽子有规律地排成几排。
“老师,这些帽子为什么这么排列?”一个戴着眼镜的女生提出疑问。
“这些帽子的剪影在墙上形成了一个甲骨文的‘水’字,寓意林州人民为开山修渠取水而付出的巨大努力。”讲解员这么解答。
翻开林州的史册,每一页都浸染着干涸的血泪。1436年至1961年的525年间,这片土地遭遇大旱超百次。1920年除夕夜,桑耳庄村村民桑林茂用一天一夜挑回一担水,却在归途因水桶倾覆而跪地恸哭。这并非孤例——彼时全县仅有的黄崖泉旁,取水队伍蜿蜒数里,有人悬绳下百丈深井再未归来。
缺水的焦灼,早已刻进林州人的基因。
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,一声开山炮响彻太行。“宁愿苦干、不愿苦熬!”3万林州儿女扛起铁镐奔赴悬崖,以“引漳入林”的豪情向命运宣战。
没有现代化机械,他们用麻绳捆腰悬吊绝壁,以血肉之躯对抗花岗岩;粮食短缺,就挖野菜充饥;技术空白,便用脸盆当水平仪、用煤油灯测算隧洞坡度。
青年洞前,300名青年饿着肚子苦战17个月,仅靠野菜果腹,生生凿穿616米坚硬岩层;虎口崖下,除险英雄任羊成被滚石砸断三颗门牙,他吐出带血的牙齿继续悬空作业……
这场“生命之战”中,81位建设者长眠太行。
当总设计师吴祖太在塌方中牺牲,当13岁的张买江接过父亲染血的钢钎,一句“渠不成,不归家”成为林州人民代际传承的精神火种。
“出太行”
从修渠大军到建筑铁军的崛起
1965年4月5日,红旗渠总干渠通水。这条“天河”不仅解决了缺水难题,更锤炼出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。修渠过程中积累的技术、协作经验,为林州建筑业奠定了基础。
20世纪80年代,十万林州工匠带着“红旗渠精神”,背负着太行山的坚韧,从包工队起步,踏上“出太行”的征途。
他们中,有修渠人的后代冯少鹏,祖孙三代接力传承:“爷爷凿渠,父亲砌墙,我建高楼,红旗渠的每一滴水里都淌着林州人的倔强。”
“谁敢砸了林州建工的招牌,就是对不起修渠人!”冯少鹏这句誓言,道出“出太行”的核心密码。红旗渠修建时“质量第一,负责到底”的口号,化作建筑铁军的基因:从手工砌筑毫米级误差的砖墙,到装配式建筑的精密模块,林州工匠以“爱面子”的执着,将工程品质刻入血脉。
在山西太原,豫商超级富豪榜单上,15人中过半出自林州建筑队。从长治宏图集团王永生到太原诚泰集团李建明,他们曾是腰缠麻绳的“小工头”,如今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。
林州也成为全国闻名的“建筑之乡”。
“富太行”
一渠活水浇灌出产业新图景
建筑业成为林州经济腾飞的引擎,带动了钢铁、汽配等传统产业升级,催生了电子玻纤产业的发展壮大,形成了精品钢深加工、装备制造、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三大主导产业。如今的林州,已形成“传统升级+新兴崛起”的双轮驱动,迈向“富太行”的现代产业体系。
创新活水激荡产业升级浪潮。光远新材全面转向生产AI人工智能和高频高速服务器用超低损耗低介电等高等级电子材料,对于引领行业发展、推动产业聚集、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战略性意义;林州重机以全球矿山设备制造商50强的身姿,将“中国智造”输往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;凤宝管业携国家级战新产业企业殊荣,在高端油井管领域构筑技术核心“堡垒”。在这片创新沃土上,高晶铝材的省级绿色工厂认证、致远电子的智能终端突破,共同绘就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矩阵的繁星图谱。
改革试验田结出制度创新硕果。红旗渠经开区以“双进位”的加速度(全国排名跃升21位至第43位,中部地区排名攀升7位至第8位),化身河南省转型升级试点开发区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。在这片创新热土上,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协同创新体系日渐成熟,制造业“头雁”企业培育计划成效显著,光远新材、凤宝管业等“头雁”企业带动形成“雁阵效应”。
2024年,林州全年生产总值为726.5亿元。从精品钢深加工到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,从智能装备制造到绿色低碳技术,一条贯通上下游、融合数字化的现代产业链正在太行东麓延展,重新定义着革命老区的产业坐标,续写着新时代的“出太行”故事。
“美太行”
从“精神丰碑”到全域旅游高地
今日红旗渠畔,“美太行”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清晨的石板岩镇,一位美院学子支起画板,在他笔下,山山水水都化成秀美的图画。
太行大峡谷的春花烂漫中,几位来自山西的摄影爱好者正架起“长枪短炮”,捕捉红旗渠水与春花交映的瞬间。
渠畔“桃花雅居”民宿的石头茶台边,民宿主理人宋海鸥忙着为客人冲泡野菊花茶,他身后的小厅里,书架上摆着记录祖辈修渠历史的书籍——《红旗渠》。民宿正前方的吉他状悬空露台横架山水间,几位客人正在悠闲地喝着茶。“周末一房难求,客人来这儿不只为看风景,更想触摸红旗渠的‘魂’。”宋海鸥笑道。
曾经的“石头缝里难生粮”的庙荒村,如今是红旗渠畔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石屋错落、绿树掩映,研学基地、生态民宿、车厘子种植园串联成链,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,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。下里街村则以田园综合体为核,农耕体验课、水产养殖基地等吸引研学团队纷至沓来,去年营收超50万元,曾经的“灰姑娘”蜕变为“绿富美”。
青年洞前,研学队伍络绎不绝;红旗渠纪念馆内,“渠三代”“渠四代”讲述祖辈故事,让红色基因浸润新生代。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,游客乘伞俯瞰,太行山与红旗渠交相辉映,构成“空中画廊”……
山川胜景皆添彩,旅业新篇正绽花。2024年,林州接待游客1965万人次,旅游收入117.6亿元,“红绿交融”的文旅模式,让精神丰碑转化为发展动能。
75岁的修渠劳模郭秋英,如今是红旗渠干部学院的讲解员。她常对前来学习的“学生”说:“这水里淌着林州人的三辈子——爷爷那辈战太行,父亲那辈富太行,孙子这辈美太行。”
60年光阴流转,红旗渠的故事从未褪色。从“战天斗地”到“山水入画”,林州用一渠碧水串联起精神传承与生态经济,让太行的褶皱里不仅生长出GDP的数字,更绽放出人与自然共生的诗意。当钢钎凿石的铿锵声化作数据洪流的脉搏,这座精神之城正为新时代写下最动人的注释——山河可重塑,人民创奇迹。